9月2日,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发布关于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停牌公告。公告显示,为进一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兴装强军主责主业、加快船舶总装业务高质量发展、规范同业竞争、提升上市公司经营质量,上述两家公司正在筹划由中国船舶通过向中国重工全体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。9月2日,双方已签署《吸收合并意向协议》。
目前,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的总市值接近2700亿元,合并后的公司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旗舰型造船上市公司。
全球造船业景气上行
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回暖,国际贸易活动显著增强,对货物运输的需求随之不断上升,业内专家普遍预测,全球造船业即将迎来一个新的繁荣周期。
《2023年全球造船业市场报告》揭示了这一年度的行业动态,指出全球造船业的三大关键指标呈现出“一升两降”的趋势。具体来说,造船完工量达到8000万载重吨,新接订单量高达9739万载重吨,而年底的手持订单量更是达到了25064万载重吨。值得一提的是,新船交易量在2023年成功扭转了之前的下降趋势,重新步入上升通道,与此同时,二手船交易量连续五年超过新船交易量,航运市场对运力的迫切需求呼之欲出。
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最新数据,2023年中国承接的新造船订单量达到7120万载重吨,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66.6%。
中国船舶业市场份额持续扩大
2021年以来,造船业开启了新一轮复苏周期,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业绩也均实现大幅增长。上半年中国船舶实现营收360.17亿元,同比增长17.99%,其中船舶造修及海洋工程业务营业收入344.46亿元,同比增长22.39%;归母净利润达14.12亿元,同比增长155.31%。中国重工上半年实现营收221.02亿元,同比增长31.05%;实现归母净利润5.32亿元,同比增长177.13%。
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的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合并重组,打造了一家年营业收入预计达到1220亿元人民币的超级造船公司,这一规模几乎是韩国现代重工业公司年营收的两倍。
合并后的企业将拥有卓越的造船能力,能够生产包括航母、驱逐舰等军用舰船,以及集装箱船、散货船等商业船只,还有超大型原油运输船(VLCC)等多种类型的船舶。
这不仅展示了中国在高端船舶制造领域的重大突破,也进一步巩固了中国船舶集团在全球造船市场的领导地位。此次重组有望优化资源配置、提升生产效率、降低成本,从而增强中国船舶集团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,不断扩大全球市场份额。
重组后的多重效应
中国船舶透露,在此次重组成功实施之后,预计将在全球范围内处于资产规模、营业收入以及船舶订单数量的领先地位,领跑全球。而这不仅对企业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,同时也对我国制造业供应链产生深远影响。
观察国际案例,韩国的现代重工、大宇造船和三星重工的重组,显著提升了产业的集中度,并优化了资源配置,同时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供应链的控制力。
2018年,现代重工和大宇造船各自赢得了29艘和18艘大型LNG船的订单,共计47艘,占据了市场的71.2%。通过重组,新成立的公司在大型LNG船的订单量上实现了显著增长,总数超过70艘,这是当时全球排名第二的三星重工手持订单量的近三倍。
2022年,国务院国资委出台的《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》明确提出,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、市场影响力大的旗舰型龙头上市公司。以优势上市公司为核心,通过资产重组、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,加大专业化整合力度,大力优化产业布局、提升运营质量,则是可行的路径。
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的重组有利于抓住行业机遇,打造世界一流的船舶制造企业,进一步整合中国船舶、中国重工的优势科研生产资源和供应链资源,促进造修船先进技术的深度融合升级。
业内人士表示,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的重组将对我国造船业供应链产生深远影响,包括提升产业集中度、增强技术创新能力、发挥规模经济效应、整合供应链以及提高市场稳定性。